找到相关内容1404篇,用时37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现代人学佛不得力的十五种原因——元音老人

    ,一点也不自觉,任其流浪往返,决不回顾自心。结果往往是:虽然学佛修道,但却不得受用。   学人果真能将上述种种弊端搞清楚、弄明白,切实精进修行,不生爱憎取舍之心,知道这些都是自性的妙用、自性的...恶报的!不管是念佛、参禅、或者修密,均须妄念消融,内而身心、外而世界一起消殒不可得,连虚空粉碎也不可得,连不可得也不可得,那才是证悟!证悟后才有力量,不致为五花八门的物境所动摇。否则,说食不饱,...

    元音老人

    |学佛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09/12224690401.html
  • 般若法门要有恭敬心,臆造解释罪过极重

    同样可以记在心里、刻在心底,是一个道理。所以,你记什么,只是串习和发愿力的不同而已。(《现观庄严总义·第十课》)   般若空性以分别念臆造的方式解释,罪业非常严重   甚深的大乘佛法是严厉,...有人虽已承事过无量佛陀,但因智慧浅薄,闻般若法门而舍弃,那么那些佛陀也无法拯救他,最终堕入无间地狱。所以,般若是非常严厉的。   当然,也正因为是严厉,所以我们以虔诚信心供养,功德也极大。如...

    索达吉堪布讲

    |般若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10/08251092748.html
  • 索达吉堪布:《量理宝藏论》讲记——第四节课

    说了对方观点:义总相和本无见有是除了自己识以外,在外境中真实存在的所取。   萨迦班智达从两方面驳斥:如果义总相和本无见有二者是真正的,不但取它的有不会错,而且旁边的人也能见到它。   对于第二个太过,因明前派辩驳说:旁边的人不能见,因为它就像内脏与自己的身体连在一起,是自己的,只有自己可以见到,别人不能见到。   萨迦班智达说:比喻不成立,因为身体里连自己也见不到。   上节课讲到...

    索达吉堪布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2074238473.html
  • 唯识的认知科学

    我们凡夫的分别意识所现,应该是想什么就来什么了。   二,能相和所相   韩老说,把慈氏学的整体性发掘出来,就是有能无所。去除能所的分别就是证真如的过程。唯识无就是治所,...。用凡夫意识的语言描绘出来的世界与实际存在的缘起法是两个境界,意识的语言就是名言,所以意识所描绘出来的——所相中的一切事物的自相,实际上全都只是个名言相。   名字和定义所指的事物,也...

    大千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91246438.html
  • 药师佛观修法-创古仁波切开示

    两部分,利益自己的观想是希望消除自己的病痛与障碍等。首先观想自己是药师佛,心间有一蓝色‘吽’字,周围围绕药师佛的咒语。生观想的药师佛的心间也有一蓝色‘吽’字,周围围绕药师佛的咒语。   消除自己身心的病痛与障碍的方法   接着观想从自心间的咒字放光,从眉间放射出去射到药师佛的眉间,并融入药师佛心间的咒语;这段观想的用意是请求药师佛陀的慈悲加持。   接着药师佛心间的咒语...

    创古仁波切开示

    |药师佛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8/05/0053498102.html
  • 索达吉堪布:《现观总义》讲记 第六课

    一百七十三相呢?基智有二十七相,以它的第一相——无常之相为例:   安住于以有为法所涵摄的一切万法都是连贯的、刹那相续的生灭自性,也就是其境相[义相];   有为法所摄万...外境上无常与有上认识它。   但因为大乘行者必须在相续中生起所有各乘的证悟境界,所以仅仅(证达)这一点是不够的,还需要将相与识相二者都作为,以加行的方式来进行修持。   为了摄受一切众生,...

    索达吉堪布

    现观庄严论|菩提心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19551891437.html
  • 唯识与唯了别 ——“唯识学”的一个基本问题的再诠释

    有不离识的内。简言之,此“唯识”义谈“不离识”,而不是“唯有识”。由此成立“不离识”的“唯识”义。这是随顺护法“唯识思想”的“唯识”概念。依此,玄奘学派进一步“唯识学”作了极端“有相化”诠释与发展...引入的,但也作为存在的基本元素,被赋予实体性意义。第二,识所也具有实体性,是逻辑上独立于识的存在。第三,识与作为能缘与所缘,构成能取(梵 grahaka)与所取(梵 grahya)的关系。其中,...

    周贵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74452981.html
  • 万金川:《中观论颂·24.7》在解读上的几个问题(2)

    the case  ,and the truth)  ?外境(phyi don)或所取(bzun. byah,i yul),相  对于内心而言的「」  上述 "don" 之三义实亦为 "...suunyataa-artha" 一词的意思,至少可以有「『空  性』一词的意思」与「空性的事实」这两层虽然互有关涉,但  并不相同的意思。  4."-artha"的「」之义  然而,"`...

    万金川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9383573947.html
  • 无住为本

      那么,禅又是怎样从空灵的性体中流溢出无穷的妙用呢?简言之,应怎样把禅的修养运用于生活,力争生活在禅中,禅在生活中?概括地说禅的受用仍然源于“无住”。我们通过辨析《坛经》中“境心不起”与“心数...一偈曰:   惠能没伎俩,不断百思想,   心数起,菩提作么长?”   “境心不起”,大概有两种情况。一种是初机的禅人时时刻刻强制自己与身外六尘诸法分离割裂,颇有呼他他不应,拍他他不动的倾向。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384360736.html
  • 决定业力大小的各方面因素

      造业的大小,取决于所依身、、意乐、所做事、加行等多方面的因素,每一因素都有许多的差别,这些方面综合起来就决定着此业感果能力的大小。比如观察行持布施的善行,其福德力有多大,将来会产生多大的安乐果报,这就要分析布施的是谁?布施的意乐如何?布施的事物如何?布施所依的身如何?布施的加行如何?……每一方面对于布施所生福德力的大小都有影响。以下分别解释决定业力大小的几个方面。 一 田门...

    益西彭措堪布

    |益西彭措堪布|因果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6/01/1155552775.html